您的当前位置:汇正公文网 > 专题范文 > 党建材料 >

2022年构建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

时间:2022-09-04 17:05:08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 构建,汉语词汇。注音:gòujiàn,建立(多用于抽象事物):~新的学科体系,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构建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6篇,供大家参考选择。构建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6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构建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构建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

构建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6篇

【篇一】构建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

科学构建城乡 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人民对切实端正党风寄予殷切期待。我想,“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是党着眼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提出的新要求,是推动党的事业发展和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保证。我们常说“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人民群众都是从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来评价党的形象、党的工作的。所以,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不仅要把十七大的精神学习好、落实好,更要身体力行,“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党性是党员干部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品行是一个人的道德水准、立身做人的综合体现;表率即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围绕“解放思想、扩大开发”来科学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是一个重大课题。近段时间以来,中共铜梁县委组织部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全县组织系统开展积“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积极探索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下面,本人对如何科学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谈谈自己的看法。

  科学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的目标,更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从理论层面讲,其实质就是如何维护好、协调好、实现好群众的利益;从操作层面看,其要求就是要妥善处理好、解决好、理顺好各类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从政治意义上说,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全党上下共建和谐社会来增强党执政的稳固性、长久性。我们要深刻理解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基层党建,努力构建和谐镇村的新目标。

  一、深化党员的素质培养,提高农村党组织统领和谐镇村的能力

  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运转的领导核心所在。农村党建工作成效如何,以及农村党支部在和谐善政方面的能力强弱,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构建和谐镇村进程。影响农村党支部建设的不利因素和矛盾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六化”:即党与群众的联系松散化、群众对党的感情淡漠化、村级党组织设置机械化、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社会矛盾复杂化,以及价值观念、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就业形式和组织形式日趋多元化。农村党员则存在严重的“五化”现象:即年龄老化、缺少文化、宗旨淡化、思想疆化、作用退化。以上趋势和不良倾向给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带来一系列新挑战,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出现社会阶层分化,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弱化现象,使得农村党建工作面临困难的局面。

  农村工作千万条,首要一条就是要把农村党支部这个“前沿指挥部”建设好、巩固好,这是搞好农村工作,推动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镇村的关键和首要前提。面对科学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新历史使命,作为基层党组织,要以深化党员的素质为总抓手,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一是要从党员思想认识上深化。作为基层党组织,要认识到构建社会大和谐,需要构建千千万万的小和谐。只有农户、村小组和谐了,和谐镇村才有好的基础,整个和谐社会才能实现。要把党员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结合实际在基层党员中开展好“构建和谐支部”、“和谐村委”、“和谐农户”责任制活动,把稳定、协调、发展作为基层工作首要标准,为构建和谐镇村统一好党员的思想基础。二是要从联系内容上去深化。科学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根本是要增强群众自我发展、和谐发展的能力。以往党员联系村务工作侧重于社会工作,广大群众迫切需要对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理解,因此,各乡镇党委要通过引导农村党支部开展“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制定相应具体措施,并把普法宣传、精神文明建设列为党员联系的重要内容,为科学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注入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容。使农村党员开展联系村务、联系群众工作中能够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侧重社会工作向侧重群众思想工作转变,由侧重联系弱势群体向全面联系各阶层转变;由侧重帮扶向侧重引导致富转变。要通过深化党员素质培训,使镇村基层组织稳定、协调、有序发展,进一步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的政治堡垒。三是从联系机制上去深化。要结合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教育活动和农村各地实际,改变以往党员联系按户为单位的办法,分地区或分行业进行联系,有利于克服因党员素质强弱造成联系质量不高的问题。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督查机制、奖励机制、学习机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提高基层党员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二、推行《村民小组议事规则》,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和谐议事督政的工作机制

  社会和谐离不开稳定、民主的政治环境。科学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有利于保持政治稳定、发展民主政治,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各种社会政治关系的和谐。随着农村经济和村民自治不断发展,农村社会进入了矛盾凸现期,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当前最主要的矛盾。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需要从制度上提高村级组织解决农村社会矛盾特别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保证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创造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邓小平同志曾讲过,制度建设是带有长期性、根本性的影响,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无法横行,不好的制度可以让好人无法做事。因此,能否探索出一套符合农村实际的科学可行完善的议事制度,对于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探索出一个适合农村工作的《村民小组议事规则》,《村民小组议事规则》要从制度上规定议事的原则、范围及要求,议事时由村民小组领导班子提出议事方案报村“两委会”审核把关,交由村民小组党员、村民代表、理财小组讨论,然后提交村民户代表会或村民大会表决通过。《村民小组议事规则》可以把党的领导、和谐议事、民主督政、民主决策、依法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是一套农村基层广大群众真正需要的民主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在维护农村稳定、发展农村经济、理顺村级组织关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具有重要保障作用。我们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一方面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有效的议事制度。作为基层党组织必须学会用制度、构建起责任边界清楚、事权人权财权对称的村级行政运行体系,用机制来保证党的决策和行动的落实。可以说用《村民小组议事规则》这样的运行机制来巩固执政地位,能够形成完善的决策机制,可靠的执行监督保障机制。为此,我们要把《村民小组议事规则》的落实,作为一项维护农村稳定,构建和谐镇村的总要求来抓,自觉运行好这套规则,以制度来体现维护党员群众的各种权力,保障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促使村级各项工作迈入和谐健康轨道。另一方面,要把推行《村民小组议事规则》与村民小组的村务、财务运作管理情况结合起来,健全和落实民主理财、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村务运作中组织领导、村务引导、督促落实作用,进一步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使党群、干群关系密切,基层社会更加和谐,农村社会更加稳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帮村富民工程,切实搭起科学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经济平台

  科学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离不开社会的富裕。只有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和谐的社会,相反,社会和谐又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当前,我们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首要任务就要保持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离开经济谈和谐,只能是空谈。虽然我国已达到总体小康水平,但由于诸多原因,地区间发展仍不平衡,一部分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集体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无钱办事”状况导致农村集体“无人管事”,带领群众奔康致富更是无从谈起,这与科学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基本要求不相适应。

  科学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来夯实经济这个基础,在统筹发展、分类指导的原则下加快发展,集中精力解决当前发展不平衡问题。我们科学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首先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帮扶机制。要在帮村富民中实行“一把手”责任制,把此项工作列为主要领导工作实绩考核一项内容,作为主要领导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建立领导挂点包干责任制,镇党政班子成员每人挂钩1-2个村办点研究工作,同时制定发展村集体经济奖惩制度,调动各集体和个人发展集体经济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其次,要有全盘考虑的可行措施。要根据各地资源状况、投资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帮扶措施,可采取整合资源、就地开发、异地帮扶相结合措施帮助经济薄弱村发展,切实推进扶贫经济项目建设。第三,要建设一支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村组干部队伍。善于通过内选、外选、下派等途径产生村组带头人。着力抓好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工作,可采取到村委会跟班学习,或定期安排到上级机关下挂学习锻炼等方式培养,集中补充一批村级后备干部。同时,要努力改善农村党员的年龄、文化、思想结构,发动年轻的劳动能手、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人员等新生力量充实到基层党组织中去,使农村党员在科学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中保持先进性。

  四、创新农村党组织设置,夯实科学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组织基础

  科学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需要坚强的组织保证。长期以来,农村党组织的设置,多以行政村组和居住区域来确定,形成了乡镇建党委、村建党支部、村民小组建党小组的格局。但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村民小组集体经济的壮大,农村群众离开土地到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工作或者从事个体经营、自主经营的越来越多,原有的这种设置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原有的党组织设置模式,使党组织联系这类党员增加了困难,群众对党组织的依靠也逐渐弱化。特别是对于外出打工的青年和年龄老化的老党员,村党组织往往与他们缺乏有效的、直接的沟通,无法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也很难对他们进行宣传组织等方面的服务。为此,构建与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相适应的党组织新体系势在力行,亟待创新。

资料来源:>

【篇二】构建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

新时代社区治理创新:以基层党建引领促进“三社联动”
作者:任彤彤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24期

        [摘 要]“三社联动”是新时代我国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但由于理论基础薄弱、权责不够清晰、群众民主意识不足等原因,“三社联动”模式存在着联动不足、居民参与不足等问题,加强基层党建是破解“三社联动”瓶颈问题的重要抓手。如何通过加强基层党建引领和促进“三社联动”对于新时代社区治理创新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三社联动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明确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把社会治理重心推向基层。社区治理创新成为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三社联动”是新时代我国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但由于理论基础薄弱、权责不够清晰、群众民主意识不足等原因,“三社联动”模式尚存在着联动不足、居民参与不足等问题。本文认为加强基层党建是破解“三社联动”瓶颈问题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强基层党建引领和促进“三社联动”对于新时代社区治理创新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 “三社联动”是新时代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社区被当作为个体归属感的获得和身份得到认同的重要途径”,社区生活成为普通民众参与基层民主自治的直接途径。社区治理创新也成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三社联动”正是新时代我国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根据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的规定,“三社”是指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其中社区主要指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既代表社区居民的利益和意志,也具有协助政府管理社会的职能,是“三社联动”的核心;社会组织是指能够聚焦于社区居民需要和社区治理需要,为社区建设提供服务的各类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主要指能为社区提供专业服务的社工队伍。“三社联动”即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以社区治理为根本目标,以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三者互动为主要手段,在互助、互利、互惠原则下推动社区建设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篇三】构建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

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作者:范拥军 郝庆禄
来源:《人民论坛》2017年第31期

        【摘要】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改变着乡村治理的基础条件,为乡村治理提出了新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构建多元民主协商治理机制,健全乡村政务信息公开机制,构建群众利益诉求回应机制以及多元并重的考评机制。

        【关键词】乡村治理体系 现代化 群众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农村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农村生产方式正逐步走向现代化,农民的生活方式正从相对封闭走向开放,农村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农村新的社会阶层正在从一元走向多元。这些变化对乡村治理的理念、结构、方式、机制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建构多元协商、民主法治、公开透明、权责法定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同步发展。

        乡村治理体系变革滞后于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生产力发展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基础,随着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农村生产力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小农经济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型,农村除山区外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种植基本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作业,生产力较改革开放初期提高了数十倍,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同时,一些社会资本正在向农村转移,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村新的经营形式和经济业态实现较快发展。因此,要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生产经营,以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促进规模化经营和新业态的发展,既需要党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如农村土地确权,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以及对农村新业态发展的资金技术支持,也需要乡村干部全面落实中央政策,如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和规范合作社发展、鼓励和培育农村新的经济业态等。这些都对乡村治理提出许多新课题和新要求。

【篇四】构建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这提示我们,要从群众关切出发,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让“末梢治理”成为治理变革的聚焦点。应群众所呼、解群众所忧,以群众可见可感的行动让治理直抵民心,基层社会治理就会更有温度、精度与广度。

  人民群众是最广泛、最活跃的社会治理主体。近年来,针对群众诉求多元、治理任务繁重等特点,山东曲阜推出了“拉呱说事、说事必回”工作机制。在社区,采取“拉呱说事、协商议事、分级办事、民主评事”四步法,相关领导定期进社区,听群众呼声、拉责任清单、建问题台账,集中协商、分类解决。在农村,通过“说事室”里说、“说事墙”上写、“说事箱”里投,建立问题收集、整理、办理、反馈的闭环,确保事事有记录、件件有回音,群众的“问题清单”变成了政府的“行动清单”。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畅通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渠道,才能让政府治理和居民自治形成良性互动。

  治理有效,关键在于治理精准。这考验着基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在曲阜“拉呱说事”治理机制中,网格员是基本单元,社区、农村的党员干部和志愿者要进千家入万户,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扎根小区的“红色物业”、服务商圈和街头的“红帆驿站”、党员中心户集中的“红色胡同”等,都是推进治理的有效载体。疫情防控期间,全市1.6万余名党员迅速下沉网格,筑起了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为应急预案细化和重点人员排查、巡查管理等提供了有力支撑。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沉一级,让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大事不出“网”、小事不出“格”,不仅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末梢治理”也更富生机。

  “末梢治理”需要做出“大文章”。这篇“大文章”应结合本地实情、独有特色来写实、写好、写活。曲阜作为孔子故里,一直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优势,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良序善治的重要资源。发挥孔子学堂、乐和家园、善行义举四德榜、“和为贵”调解室等载体作用,连续6年举办“百姓儒学节”,开展“尚德党员”“美德少年”等评选活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让传统美德内化为曲阜人的精神追求、生活习惯、自觉行动,凝聚起基层治理的精神文化力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不能丢,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继承传统治理智慧,才能促使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健全。

【篇五】构建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

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作者:陶文贤

作者机构:中共文县委党校,甘肃 陇南 746400

来源:区域治理

年:2018

卷:000

期:014

页码:7

页数: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基层党建;新格局;意义;要求;措施

摘要:党建工作是我国各项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政治保障,而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和出发点,是一切党建工作的基础.党的基层组织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宣传群众、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组织群众的积极作用,负责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社会的稳定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篇六】构建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

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

  核心要点:

  ■ 党的十九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作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为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首先要明确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大凝练提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这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根本价值选择。社会治理要坚持共建的理念、共治的理念、共享的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最大特色。

  ■ 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是在党的领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完善我国社会治理体制。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这既是新形势下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客观要求,又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途径。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作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为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首先要明确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大凝练提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目标。这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根本价值选择。要牢固树立社会治理一切为了人民的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社会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社会治理要坚持共建的理念。人民是社会的主人,是社会建设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治理要充分尊重人民的意志,反映人民的意愿,集中人民的智慧,汇聚人民的力量。唯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推动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

  社会治理要坚持共治的理念。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长,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需求日益凸显,参与意识大大增强。现代社会是多元社会,不同群体和个人都期望通过参与社会治理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同时,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各种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得到有效解决。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就要进一步优化社会治理主体格局,从重政府“包揽”、轻多方参与,转向社会多元主体共治,既发挥党委、政府的领导、主导作用,又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参与治理,保障和实现人民参与权利,形成社会治理的合力。

  社会治理要坚持共享的理念。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需要的秩序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共享治理成果,要求我们时刻把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根本坐标,把百姓生活、生计放在心上,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民生问题,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最大特色。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不是对现行社会基本制度的改弦易辙,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首先,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委领导是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前提,牢牢把握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权,是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根本政治保障。要加强党的政治领导,确保社会治理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要加强党的思想领导。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发挥党的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社会共识,厚植社会治理的思想基础。要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作用,真正把社会治理做细做实。

  其次,要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立足我国实际,集中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就社会治理而言,这样的制度安排,一是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
二是能够有效调节各种社会关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是能够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过程中,要发挥好这样的制度优势。

  再次,要完善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随着改革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增长,要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一要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要健全落实责任制,把加强创新社会治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社会治理职能,切实搞好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二要发挥好社会协同作用。要创新社会治理,扩大开放公共服务市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健全激励补偿机制等办法,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以及其他各类社会组织积极依法参与社会治理。三要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每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法律和其他社会规范,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依法理性有序地参与社会治理,依法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四要发挥好法治保障作用。要加强社会治理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立改废和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完善,推动形成上下贯通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

  三、深化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当前我国处于改革攻坚期、深水区,社会治理领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迫切需要深化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这既是新形势下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客观要求,又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途径。

  社会治理社会化,就是要在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下,坚持走群众路线,组织和动员各类社会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汇聚社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形成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社会治理法治化,就是要坚持把社会治理放在全面依法治国大局中谋划推进。建设法治社会,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群众利益、处理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引导广大群众依法有序理性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更好引领和规范社会生活。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要把现代科技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提升现代社会治理效能。特别是利用好大数据和信息化等手段,加快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精准性和便利性。

  社会治理专业化,就是要把社会治理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深化对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的认识,注重社会治理专业队伍建设,善于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增强社会治理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

  四、着力做好重点工作,切实提高社会治理实效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围绕切实解决影响人民安居、社会安定、国家安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一要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处理好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这是保持社会安定团结良好局面的关键。要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努力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
建立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指标体系,形成集信息共享、部门联动、综合研判、跟踪督办、应急处置于一体的工作体系;
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
建立规范完善的公众参与规则程序,畅通依法有序的信息公开和民意表达渠道;
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的整体效果和效力。二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时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要抓紧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
要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势头;
要推动建立行业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化解和管控制度,明确各相关主体责任;
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堵塞监管漏洞,确保行业发展和保障安全同步推进;
要切实加大投入,不断提升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三要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要进一步加快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立体化、信息化,努力构建全方位的公共安全防控网络;
要着力改革和加强城乡警务工作,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四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道德模范活动常态化,大力宣传美德义行善举,加大对失信失德失范行为的曝光力度,以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加快推进良好社会心态的形成。五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要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多方共同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引导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健全城乡社区的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
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
要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强化社区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执笔:范 文 李志勇)

责任编辑:何雯雯

本文链接:https://www.rmfzzx.org.cn/zhuantifanwen/dangjiancailiao/242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4 汇正公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7045725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