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汇正公文网 > 思想汇报 >

林贤治:思想和思想者

时间:2022-10-12 12:10:03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 思想是汉语词汇,拼音是sīxiǎng,本义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或形成的观点及观念体系,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林贤治:思想和思想者6篇,供大家参考选择。林贤治:思想和思想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贤治:思想和思想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林贤治:思想和思想者

林贤治:思想和思想者6篇

林贤治:思想和思想者篇1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仰望思想者阅读答案

篇一:阅读理解习题和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题

壶口, 壶口

莫 伸

①在中国北方浩瀚的群山中,有无数条蜿蜒伸展的沟谷。由于地势的羁束,这些沟谷都多少显出一种挤手夹脚的尴尬和无奈。而地处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一带的秦晋大峡谷却是个例外。

②黄河有幸,倚身此中。

③此前的黄河尽管强悍凶猛,却同样不得不委屈着自己,默默无闻地在在峻梁雄峁中曲意周旋,它只能忍受和服从。它像一条蓄爪待扑的巨龙,随时都在等待着机会。而现在,秦晋大峡谷终于为它提供了一个释放的舞台,它没有丝毫犹豫便腾空而起,狂奔劲舞,瞬间便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

④这就是壶口瀑布。

⑥壶口瀑布的壮美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⑦离壶口瀑布足足还有几公里的距离,你便可以远远地看见峡谷里腾起一团团飘冉的云团,那是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飞雾如霞似烟,弥漫在河床上空,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屏息凝听,空气中伴有一种不绝不灭的震吼。好像来自天际,又似乎源于地底;
仿佛惊雷滚地,犹如万骏疾走;
声音撼天动地又包容万千。【A】那是一种捶胸哭天的苍凉,又是一种国难共赴的悲壮;
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刚烈,又是一种壮士断腕的豪雄;
是一种惊天泣鬼的神勇,又是一种众志成城的顽强。

⑧在种种难以描述的感受中,最让人难忘的当数和瀑布贴身相逢又抬头仰望的时候。相信那一刻,任何人都难以摆脱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那些在远处看去吼喊奔扑的洪流,在近处看去更有着一种如山倾倒的壮烈。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也无法不退让,无法不动容。狂放不羁的黄河水流在壶口的限制下,有了核心,得着凝聚,统一和团结使它们的力量排山倒海。瀑布从高处奔涌而下,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急迫向“壶口”流泻和迸射。它们凝成一团,形成一根根粗大的浪柱,又由这浪柱组合成宽阔的扇面,齐刷刷地向下垂落。水浪砸在岩石上,迸出冲天的水柱,也迸成残酷的碎片。这种冲击和对抗实在是太猛烈,碎片已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小水珠或者小水滴,而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肢解,直至肢解成用手无法捕抓、用舌无法舔触的水汽。一霎时,雾气漫天升腾,而脚下那些没有来得及牺牲的黄河水流们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

⑨我们全看呆了。或许世界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伟大力量,或许生活中还翻演着无数撼人心魄的壮烈冲击,但没有哪一种能像眼前这样,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空前的震撼。那是愤怒的极致,激昂的顶端,凶猛的无限,力量的空前!那是须我们永远体味和追求的精神的全部!

⑩哦,千古黄河,伟大的河,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我们几乎每天都行走在你的身边,也接受着你的泽润,那些日常的行走和接触使我们对你有了一种熟视无睹的平淡和麻木,但是只有此刻,我们才顿然领悟:【B】为什么志士仁人都本能地要到你身边来一览姿容!为什么作家和歌者都虔诚地要到你身边来聆听涛吼!为什么你能够被众口一致地尊为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朽魂魄!

(选文有改动)

11.为什么说倚身于秦晋大峡谷,“黄河有幸”?(2分)

【答案】雄心勃勃的黄河得到了释放的舞台,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

评分标准:答出“得到了释放的舞台”,得1分;
答出“造就出”和“伟大和不朽”,得1分。共2分。

12.壶口瀑布的壮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分点说明。(4分)

【答案】(1)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2)瀑布发出的不绝不灭的震吼撼天动地,包容万千。(3)统一和团结使狂放不羁绊的黄河水流的力量排山倒海。(4)黄河水流们的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
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13.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好在哪里。(4分)

(1)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也无法不退让,无法不动容。

【答案】形容词贬义褒用,生动形象的描述并赞美洪流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不可阻挡的英雄气概。

(2)水浪砸在岩石上,迸出冲天的水柱,也迸成残酷的碎片。

【答案】动词,写出水浪的力量很大。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水流们视死如归、勇于献身的胆识、勇气和力量。

评分标准:(1)答出“贬义褒用”,得1分;
有恰当的分析,得1分。意思对即可。计2分。(2)答出“形象有力”(有表现力),得1分;
有恰当的分析,得1分。意思对即可。计2分。共4分。

14.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第一问:【答案】象征。或:托物言志。

第二问:【答案】文章借“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等生动可感的壶口黄河水流形象,象征了人们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评分标准:第一问回答正确,得2分。第二问能答出“象征了人们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即可得2分。共4分。

15.请从文中【A】【B】两处画横线的语句中任选一处,针对其中最鲜明的语言特点加以赏析,并概括该句的深刻内涵。(4分)

【答案示例】 [示例一] 填选项:【A】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联想丰富,气势磅礴。该句揭示出瀑布撼天动地的声音所展现的勇猛刚烈的气势和悲壮豪雄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示例二] 填选项:【B】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言雄壮有力,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喷薄而出,连用三个“为什么”引人思考,突出了黄河精神作为我们伟大民族精神内核的强大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评分标准:能明确排比的修辞方法及作用,得2分;
能概括内涵,点出作用,得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过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又一圈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

那哀痛的日子,持续了很久,爸爸妈妈不知道如何安慰我。他们知道与其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可那总有一天要醒来),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呢?”我问着。“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
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
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能回来了。”爸爸说。

林贤治:思想和思想者篇2

麻醉领域的思想者——上海瑞金医院麻醉科主任于布为

他乐于看书,更善于思考,有人说他标新立异,但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医生就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被教科书所禁锢;
他提出“麻醉的哲学意义与临床意义”、“理想麻醉状态”等麻醉学新概念,使人们重新审视了这一学科;
在日本留学时,他特地买来录像机录下日本新闻,不是这本身对他有什么好处,而是他想将其带回去给国内科技工作者做参考——他就是本期采访嘉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于布为教授。

于布为简介
        1955年生于北京。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麻醉学专家。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疼痛诊疗技术研发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麻醉学与危重病学系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住院医师专科化培训基地麻醉科专家组组长。担任《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Anesthesia & Analgesia》(中文版)、《上海医学》等多本杂志副主编,《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Cardiothorasic & Vascular Anesthesia》编委,《医学参考报麻醉学频道》主编。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项。2007年获得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拥有发明专利2项。

    1982年考入第二军医大学攻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985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88年~1989年获医学奖学金在日本琦玉医科大学研修一年。从事临床麻醉学工作30多年。在国内率先提出“理想麻醉状态”、“麻醉诱导期高容量填充”等麻醉学新理念,创新性地提出了“麻醉的哲学意义与临床意义” 这一概念。带领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阐明了杏仁核在记忆的形成和巩固过程中的作用, 以及静脉麻醉药丙泊酚对记忆形成过程的干扰作用,获得高度评价。

一、头脑灵活的卫生兵

     尽管早已从军队转业,但现在已是一名优秀麻醉学专家的于布为仍然认为,那段军人生涯是他记忆中最难忘的片段,他的从医道路也始于那段日子。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文化大革命”中,由于父亲被定为“走资派”,原本居住在北京的于布为一家被下放到甘肃。临近中学毕业、面临分配时,正好当时军队在大批招人,于是于布为就选择了参军。回忆那段时光,于布为教授向记者娓娓道来一段趣事:“当时的军队里以农村兵居多,农村兵的特点就是吃苦耐劳、会干农活、听领导的话,我属于比较少的个别的城市兵,不会干农活。举个例子来说,大葱都是贴着斜坡种的,所以要在大葱后面铲下去才能挖出来完整的大葱,我那时候不懂,就从前面铲,结果挖出来的大葱都是半截,被一顿数落。”虽然实在和“农业生产”无缘,但于布为也有他能干的一面,他见得多,看的书也多,头脑灵活,所以就被推荐到了卫生员训练班,开始了他的医学之路。作为在整个卫生员培训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培训结束的时候,很多科主任都想让于布为到自己的科室工作,病理科主任、输血科主任、麻醉科主任都希望把他要来,最后,还是上级领导做出了决定,于布为就此留在了麻醉科。于布为教授对记者说:“那个时候很单纯,觉得有了一个职业,于是很刻苦,因为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不做就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于布为读研究生纯属意外。那是国家开始招收研究生以后,于布为的一个战友想考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生,但被单位里同事们的“准硕士、候补研究生”给叫得不好意思,于是他拉着于布为一块儿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其实于布为本来并没有打算考,但还是同意了战友的提议,于是俩人开始一起准备考试。当时距离考试日期已经仅剩一个月的时间了,但“要做就要像个样子”,于是于布为把当时新出版的一套共28本的医科院校统编教材搬回了家,在31天的时间里,每天看完一本书,并写下读书笔记,最后3天用来复习英语、政治,每天只睡2个小时。于布为清楚地记得那次考试:“考试前一晚,凌晨2点多钟的时候,我那位战友睡不着觉,跑到我楼下喊我下来遛弯,我们遛到凌晨4点半,回去打了个盹儿,然后去考试。结果我被录取,他反而没被录取,其实他考得也不错,但只招两名,他第四名。”于布为回忆道,他的考取得益于他的启蒙老师曾经告诉他每天都要做读书卡片,而他真的就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把当时能找到的所有中文期刊上的有关麻醉的文章都做了读书卡片。
        读研究生的三年大大开阔了于布为的思想和眼界, 而他觉得自己虽然已获得了硕士学位,属于知识分子了,但只是个“有头衔没知识”的知识分子,为此他花了一年时间广泛涉猎第二军医大学图书馆副馆(内有哲学、历史、美术、植物、动物、天文地理等书籍)里的图书,他按照图书馆借书的最高“限额”,每次借15本,15天还,拿出了当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备考时的劲头,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看完一本书。一年下来,他看了约300本书,用他的话讲,“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不务正业"的留学生

     1988年,已是博士研究生的于布为获得了去日本琦玉医科大学研修的机会。第一次出国让于布为感觉很兴奋,但这种兴奋感很快变成了深深的思考。于布为教授回忆道:“我们一行人在日本总理府被接见,在中国大饭店入住,那是邓小平当年访问日本时下榻的地方。看什么都稀奇,就像看西洋景,很兴奋。但是到了我要去研修的单位以后,就感觉到被歧视了,因为当时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跟日本差得太多,很多日本人把我们当民工看。所以我和同学们会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中国是战胜国,为什么日本反而发展得这么好?要知道日本战后早期是非常艰苦的,每天早上一堆日本人在美军基地门口等着买用美国兵头一天晚上倒在泔水桶里的东西做成的大锅粥吃,艰苦到这种程度,这样一个国家为什么还是会比中国先进呢?这给我们的触动很大。”
       为了解答心中的“为什么”,于布为开始利用各种机会寻找答案,他去参观日本的科技博物馆、新干线,甚至买了录像机,每天录下日本的电视新闻和科技节目,他觉得虽然自己不懂这些东西,但这些东西拿回国后可能对其他行业的人有用。他当时想得最多的就是,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像毛主席所讲的那样,成为一个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所以当导师邀请于布为留下来的时候,他拒绝了,因为他根本没有想过要留在日本,他要回去建设自己的国家。所以,他的日本导师这样评价他:“这个人(于布为)不是单纯来学麻醉的。”而他的一个日本同事则对他说,“你大概是我碰见的唯一的一个中国医生说要回国,而且不要再来的人。其他人都是找导师,希望能留下来,你是导师出面邀请你留下来,你都不留下来。”
        日本之行教给了于布为如何高效率地工作,如何有效率地组织团队、组织管理、组织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从而节约时间和人力来做更多的事情、创造更多的价值。日本也解答了于布为的很多问题——为什么同样的时间,日本走得更快、创造的价值更多、做得更好?回国后,于布为将他所学到的这些运用到工作、科室的管理上,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你也许很难相信,已是业界知名专家的于布为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5个小时,他常常凌晨2点钟就起床,他说道:“那会儿是最安静的时候,空气最新鲜、背景噪音最低、没有任何人打扰,我就可以静下心来读读书、上上网、写写东西、改改学生的论文,甚至就是喝喝茶,坐在那儿想事情。”这样的习惯让他比别人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从而也使他对自己的专业有更深入的见解。

独到眼光看麻醉——“麻醉的哲学意义与临床意义”概念的提出 

      于布为教授给记者讲道:“一般教科书会用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来比喻麻醉的三等份:镇静,使病人入睡;
镇痛,使病人能够抵御伤害手术的打击;
肌肉松弛,使病人完全不动,以有利于手术的进行以及麻醉医生对病人呼吸的控制。这样一种把麻醉分成三等份的描述,表面上看很合理,实际上不符合麻醉本身的内在特征。相对其他学科,麻醉这一学科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应用了近200年的麻醉技术,却不知道它的作用原理究竟是怎样。麻醉的基本定义是药物产生的一种可逆的意识消失状态;
还有一种麻醉是使病人保持意识存在,只是暂时阻断神经的传导。这两种麻醉有什么区别?麻醉的本质究竟是镇痛在先,还是意识消失在先?意识消失这样一种状态跟痛觉又是什么关系?”喜欢思考的于布为列出了一连串问题,并开始着手探索。
        在看了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于布为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比如英国的一名麻醉学专家提出,麻醉就像电灯开关一样,或者进入这一状态,或者退出这一状态。于布为觉得这样的解释不太符合实际,但也有其合理性,他解释道:“实际上麻醉是有中间过程的,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也可以用哲学抽象来把它定义为麻醉状态和非麻醉状态。”他接着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那么人的意识消失在麻醉中究竟有什么重要意义呢?痛觉、痛苦等感受的前提是在人清醒的状态下,在有意识的状态下的一种主观感受。对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比较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英文文献里,当病人进入全麻状态后,就不再使用‘Pain(疼痛)’这个词了,英文文献里说给病人手术就是给病人一个伤害性刺激,病人因此发生逃避反射——四肢乱动,想逃跑;
血压升高,心率快——交感神经兴奋,倔强状态,要打架。这提示我们,全麻后病人意识不存在了、记忆也不再形成,就不会感觉到疼痛。而之前认为,疼痛有专门传导通路,必须用吗啡、阿片类的药物镇痛,用意识消失的药物镇静、让病人入睡,用肌肉松弛药让病人松弛。这样一来,麻醉用药就有了完全不同的解释:我们甚至可以比较武断地猜测,仅从表现来看,完全可以不用镇痛药,只用镇静、催眠药来做麻醉,把病人的反应用其他的一些药物进行控制,血压高了用一些降压的药物,心跳快了用一些使心率减慢的药物,这样会不会也成为一种麻醉?维持一个人的生命正常与否,最重要的是他的生命体征,心率、氧饱和度等等,这些体征我们用其他办法维持正常,是否可行?这是我们所进行的发散性的思维,是一种探讨。但因为常规的教科书都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讲法,所以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大家都觉得简直是离经叛道,如果这样的话整个麻醉教科书都得改写。”
      尽管面对众多质疑,但于布为觉得这并没有错,而现在,他提出的“麻醉的哲学意义与临床意义” 这一概念,即麻醉仅仅使患者意识消失是一个哲学概念上的麻醉, 是不足以完成手术的,还必须抑制伤害性刺激所造成的交感内分泌反应, 也即必须达到临床意义上的麻醉,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麻醉,已广为人知,为改变麻醉的用药方式、创建新的麻醉方法及改善临床麻醉的效果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深化了人们对于麻醉本质的认识。

独到眼光看麻醉——“理想麻醉状态”理念的提出

        1999年,于布为提出“理想麻醉状态”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于布为对麻醉品质的追求。
        于布为担任瑞金医院麻醉科主任以后,他和科里的两位老主任分工承担特需病人的麻醉,但具体实施麻醉的是同一名助手。一段时间以后,助手问了于布为一个问题:“为什么你带我做的麻醉,术后随访的时候病人都感觉很舒服,而另外两位老主任做完麻醉后,有些病人会感觉到累、疲劳,这是什么原因?我看了一下麻醉记录单,你们用的药、液体都差不多,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这引起了于布为的思考:“我们究竟区别在哪里?”


      想来想去,于布为想到,区别在于麻醉医生所控制的病人处于麻醉时的状态——这一状态应该是一个正常睡眠的过程,而不是在梦中跑马拉松的过程。于布为介绍道:“很多麻醉医生做麻醉时,病人心跳很快,血压也比较高,也就是通过浅麻醉,使病人对伤害性刺激有比较强的感受,来维持一个看起来正常的血压和心率,这样一来全身的血管有很多部分就会灌注不良,时间一长病人就会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乳酸堆积,醒了以后病人就会浑身酸痛。而浑身酸痛对正常人而言是在比如爬山、跑步、干重体力活后才有的。找到这一点后,回过头来看我们做的麻醉有哪些特征——注重外周灌注,麻醉相对比较深、血管扩张比较明显,这样一来血压就要用超出教科书所写的常规量的额外容量来维持。”由此,于布为提出了理想麻醉状态及如何操作的概念:理想麻醉状态是在人体的生理标准范围内所做的麻醉,这样第一病人不会死亡(麻醉更安全),第二麻醉更有效,第三病人术后更舒适。但是要达到这一点不主张用升压药来维持血压,或者用浅麻醉、用伤害性刺激来维持血压,提倡用补充更多液体来做。理想麻醉状态为麻醉建立了内在质量标准,已被国内同道广泛接受和认可,从而显著改善了临床麻醉的安全性和麻醉质量。

不会思考的医生不是好医生
       于布为认为:“一个麻醉医生的早期发展阶段应该是熟练掌握各项技能的阶段——你如果不会打针、不会气管插管、不会动脉穿刺和深静脉穿刺,就失去了抢救病人的有效手段,那么在抢救病人时无论你学识多高都没用。而低年资主治医生阶段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临床麻醉中对各种危重、疑难病例的处理。到高年资主治医生阶段就应具备了处理各种各样复杂、疑难、特殊手术、特殊病人的能力,这时还需特别注意培养预警能力,即应该在别人看不到风险的时候看到风险。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在巡视手术室的时候,看到病人已经处于危险前的状态了,但是很多进修医生和轮转医生还坐在那里,因为他们没有危险来临的感觉。而有经验、有预警能力的医生就会马上判断出接下来会发生危险,需要立即处理。进入高级阶段(副高、正高)以后,就应该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类疾病方面有特殊的专长,应该有自己的科研方向和课题。此外,从思维方面讲,应该敢于挑战现有的教科书,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于布为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他认为“胡思乱想”是科研突破、创新的前提,并且在教育学生时着意于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他说:“这要比把教科书、指南背得滚瓜烂熟要好得多,一个不会思考的医生肯定不会是好医生。”

四、麻醉学科发展的愿景
      作为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于布为教授给麻醉学科制定了5条发展愿景:第一,成为推动“舒适化医疗”发展的主导学科。于布为教授向记者解释道:“我们过去的医疗大多是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开展的,所以不能够提供充分的医疗。现在,人民群众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这部分人在诊疗过程中就要求舒适、要住单间病房、要有专人陪护、要特殊的待遇,这就是舒适医疗。过去,人工流产、胃肠镜检查、扁桃腺切除等都是不麻醉的,病人要强忍剧烈的疼痛、非常不适。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以后都要求舒适,即在麻醉的前提下来做这些医疗操作。所以我们麻醉学科理所当然应该承担起主导舒适化医疗的重任。”第二,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第三,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枢纽学科。第四,协调各科关系的中心学科。第五,为社会所熟知和认可的重点学科。
       围绕这5个愿景,以于布为为主导的麻醉学会提出了15项计划,包括对学科本身的调研,摸清家底的计划;
自身学科建设——成立各种亚专科学组、工作组,来对应处理国际国内事务、政府事务、政府关系;
网站建设——总会和各地方分会的网站以及联网;
高端人才培养的“冲天计划”——选送一些博士到欧美的顶级实验室进行培养,为学科储备人才;
出版物管理计划;
全国范围的科主任培训计划;
调研、编制学科发展报告,等等。经过一项项计划的落实,目前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比如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逐年增长,发表的SCI论文逐年增多;
麻醉学分会成为中华医学会的先进分会,等等。另外,由于注意到麻醉学科最主要的问题在基层,就像于教授说的:“越往偏远地区,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专业素质就越差,装备也越差。”于布为所在的学会也在想办法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向卫生部打了报告,也获得了同意,就是从2011年开始要在全国普遍建立麻醉后的恢复室,原来只有三甲医院有,今后要让二甲甚至一级医院都有这样一个设施,作为麻醉科考评的标准。”“所有这些计划的主要目的是:第一,全面提升麻醉学科的安全水平,保障病人安全;
第二,全面提高麻醉学科的服务质量,保证病人满意;
第三,全面提升麻醉学科的学术水平,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准备。”




结束语
       在采访结束的时候,于布为教授再次和我们聊起日本的科技、日本的新干线,并充满豪情地回顾了国家科技这几年的大发展,于布为教授说,当初国内和在日本所录录像的巨大差距,部分已经超过他们了,部分正在迎头赶上。于布为教授再次表达了他的愿望:希望能带领中国麻醉学科,像中国的超级计算机和高铁等技术一样,有一天会站在世界的最前沿。

林贤治:思想和思想者篇3

思想者

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思想者,感谢您的阅读!

  黑夜来临
  彼岸花缓缓开
  星光暗淡
  月色凄迷
  彼岸没有灯塔
  迷航
  在波涛汹涌
  一片死寂
  一片澎湃
  在烛窗
  在山颠
  在大地颤抖的
  角落
  银白的天马
  飞翔去辽阔天宇
  洒落一地清辉
  颤抖
  在蔓延
  大地
  在苏醒
  是在沉寂中绽放
  是在孤独中成长
  是在痛苦中孕育
  这火光映彻天空时
  生命早已消亡
  灰烬
  尘土
  坟冢
  还有书
  代表一个躯体
  曾经的存在
  而什么
  代表
  思想的痕迹

林贤治:思想和思想者篇4

思想者的品牌血统论

说起血统,总是想起06年阿里巴巴雅虎公司斥巨资邀请三大导演为雅虎中国拍摄的三个TVC广告片,尤其是冯导拍的那集《跪族》,生生地将“血统”幽默了一把。暴发户秦总因在马场遇上一位自称祖上是汝南周式的小姑娘,而引发了一场寻根问祖的闹剧,在“雅虎搜索”的帮助下,他终于查得自己祖上的大人物是秦桧,成了真正的“跪族”……

这其中饱满的冯氏幽默也让很多人想起自己的血统,祖上姓甚名谁,有何大人物。人有血统论,同样的,品牌也是有血统的,这也是思想者一直以来所主张并努力帮助企业予以实践的。

世界上最早对品牌的解释是“烙印”,是一种不能磨灭的印迹。衍生至今,思想者公司认为,品牌是以商标为法律载体,一个企业的经营哲学、品牌文化、产品价值、团队风貌、艺术美学、传播创意等一切商业行为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的综合体验和记忆,而且这是一种独一无二、无法取代的“印记”。思想者首创“品牌血统论”,认为品牌和人一样,是有血统的,讲究出生与文化之传承。

举个简单的例子,驴和马同样都属于马科动物,同样从古至今都是为人类劳动生产所役用,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却千差万别。我们常称马为“骏马”,用盛装舞步来形容马术,12生肖中有“马”,百家姓中有“马”,更形成了“马的文化”。但是驴呢?虽然驴对人类生产的贡献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从未听说过“驴文化”,众多画家为马作画,却鲜有以驴为模特的。总归来说,与两者在形象上的差异有着莫大的关系,马显高贵,驴则低下,因此连带两者的结晶——骡子更显卑微——血统不纯!

同样的,品牌的血统决定了品牌的核心价值、核心文化,透漏着品牌的魅力。如果把沃尔沃和吉利两个品牌,但同样价格与品质的汽车摆在一起选择,想必大多数人都会首选沃尔沃。为什么?因为沃尔沃被誉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机车”,因为沃尔沃公司在1927年就成立了,品牌历史悠久,因为沃尔沃公司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是瑞典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是世界20大汽车公司之一……品牌魅力、产品质量、形象美观等等所构成的纯正的国际高贵血统,促使了绝大多数人热衷于它,即使它的售价要比吉利高出许多。2010年3月,中国吉利公司以18亿美元成功收购了瑞典沃尔沃轿车公司。相信吉利花巨资收购这家连续两年大亏损的国外汽车公司,主要还是看上沃尔沃深厚的品牌文化底蕴、纯正的品牌血统,能够从中汲取为中国汽车行业所用的无形资本。

而思想者思考的是,吉利在收购沃尔沃之后,除了吸收沃尔沃先进的、更为安全的造车技术为吉利汽车所用之外,在多品牌的运营道路上,如何保持沃尔沃原有的品牌血统的纯正性,而不是让沃尔沃成为真正缺少策略的“中瑞混血”,避免陷入类似马与驴混血而诞生“骡”的尴尬结局。

“三年企业靠运气,五年企业靠老板,十年企业靠管理,二十年企业靠文化”,对于品牌的作用已是不言而喻,且品牌最大的力量在于它的核心文化,所有的广告、包装都只是外在的形象,其内在的被人们所认可的血统才是最有利的武器。所以,为品牌赋予一个怎样的血统,如何让品牌的血统为大众所接受,是企业在品牌塑造初期最先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琳琅满目的世界奢侈品牌在国内遍地开花,据行业人士预计,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这些奢侈品牌的第一市场。事实上,很多人都知道这些奢侈品牌在中国均有加工厂,产品多为贴牌作业,贴上这些品牌的商标,标价可以远超成本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而让消费者蜂拥而至,甚至有人以“购买到一个LV手提包”作为奋斗的目标,真正吸引他们的是这个品牌背后的文化、故事,或者说“品牌的血统”!

转回头看温州,这个鞋服之都,拥有奥康、康奈、法派、庄吉、报喜鸟等国内知名的品牌数十个,许多品牌都在中国市场享有盛誉,是公认的行业领跑品牌。但就现今的市场经济而言,这些品牌遇到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品牌的全球化战略,让自己的品牌“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举例说,法派集团成立于1997年,以温州品牌为起点,10多年来,致力于打造服饰行业优质品牌。为迎合国际化市场的需求,法派曾经在意大利注册法派服饰有限公司,并在品牌形象中融入国际化元素,开始实行品牌的国际化运作,甚至还“邀请”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做“代言人”。法派的这次“克林顿事件营销”从营销的意义上来说是非常成功的,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但这一切的努力,都难以抹灭人们脑海中“法派是中国本土服饰品牌”的烙印,国际化道路步履维艰。

就品牌出身问题,曾有一位上海某商场的负责人对康奈集团总裁郑秀康说:“不是你的鞋不好,是你的温州出身不好,只要换成上海牌就可以重新上柜了。”如今的奥康和康奈已经成为远近驰名的鞋服品牌,也已经开始走全球化战略,但他们全球化的道路并不好走,国际关税壁垒、与世界名牌的差距,尤其是品牌血统的问题,都在制约他们的全球化发展。

都说“出身无法选择,命运可以改变”,对人来说是这样,对品牌来说,血统和出身却是可以选择的。这并非是要欺骗消费者!鲁迅先生就曾经写过一篇《拿来主义》,讲究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中国人讲究“师出有名”,东汉末年天下乱世,刘备高举“刘皇叔”旗号聚合天下人心,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下一步的动作更具号召力和说服力。

人类的文化是经过成百上千年日积月累形成的,古往今来,每一位开朝帝王和伟人的诞生,背后总有一段可以被传诵的故事,品牌的文化也应该用故事来丰富它的内涵,它是品牌的血统,也是发展的目标和基调,从一开始就可以被设定。为品牌赋予怎样的血统,关键在于企业主希望打造一个怎样的品牌,以怎样的品牌定位为目标,是高高在上的,还是贴近群众的,是面对年轻的,还是趋向成熟的,是本土化的,还是国际化的……

文化无国界,思想者的“品牌血统论”不受国界局限,并且以为企业导入中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际化品牌血统的实践经验论证了这句话。10年前,思想者在规划“DIDIBOY迪迪公子”品牌时,就明确为这个品牌导入了纯正的意大利品牌血统,为迪迪公子的成功运营奠定了优秀的品牌基因。今日的DIDIBOY在银泰百货、杭州大厦等高端商场能占据有利铺位,不能不说当初正确的品牌战略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思想者十年中类似的成功案例还有,将童装服饰规划成国际化的香港品牌——BALABALA巴拉巴拉,将健康美体事业规划成日本品牌——YTTDO岩田道,将高档家居规划成美国古典品牌——O.SGELLANT欧思格蓝,将简约唯美的中档家具规划为德国品牌——EDLER爱勒……

品牌营销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行为,包括形象设计、文化传播、团队风貌、公关策划等。思想者认为,品牌与品牌血统固然不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全部,但没有好的血统为基础,打造百年品牌必然事倍而功半。

(思想者品牌营销策划设计机构 曾云利、思思)

林贤治:思想和思想者篇5

诗歌思想者的独白与对话
作者:刘波
来源:《新作文·金牌读写高中生适读》2013年第05期

        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听凭那神秘的力量/从遥远的地方发出信号/射出光来穿透你的心/像今夜,在哈尔盖/在这个远离城市的荒凉的/地方,在这个青藏高原上的/一个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旁/我抬起头来眺望星空/这时河汉无声,鸟翼稀薄/青草向着群星疯狂地生长/鸟群忘记了飞翔/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我成为某个人,某间/点着油灯的陋室/我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放大了胆子,但屏住呼吸

        这首《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是西川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读来确有一种苍茫的神秘感。这首诗空灵、深沉,如果不存敬畏之心,一时还真的“无法驾驭”。此诗需要我们反复阅读,才能领悟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干净、纯粹,以及那种大气、超验的力量。

        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即便在年轻诗人笔下,也显得开阔、宽广,没有后来者那种小情调的自我幽怨。《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正是一首年轻人的开阔之作,有着那个时代青年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体验和豪情在里面。大学期间,西川和同学去看青海湖,到了一个叫哈尔盖的地方住下后,诗人从旅馆出来感受了偏僻之地的夜晚,灿烂星空、辽阔大地和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相比于都市的喧嚣嘈杂,草原上的那种旷野意境,就更显深邃宁静,一种神圣的诗意,自然而然地从那连贯的意象群间释放出来。这是年轻的西川和大自然的对话,但他没有进入玄虚之境,而是从自然回归到了心灵和精神层面上。诗里那虔诚和真挚之情,是诗人在信仰和想象对接之后的自然流露。他在抒情中的节制和理性,恰恰让诗意变得紧凑、庄严,富有宗教般的气息。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是西川“第三代”时期的作品,一经发表,广为人知,也让其诗人形象深入人心。但后来在一些场合,对于自己的成名作,西川并不认可,他觉得自己写得不怎么样,“多矫情啊那首诗,但是有时候这种事没办法”。然而,上世纪80年代的抒情,并不是一件羞耻之事,它至少呈现了一个诗人的阶段性轨迹。不管西川接受与否,事实已经成为了诗人生命的一部分。像在此前后《夕光中的蝙蝠》《十二只天鹅》《往世书》《母亲时代的洪水》《炼金术士之歌》等诗作,都有着独特的神秘力量。尤其是《杜甫》这首诗,是西川向大诗人的致敬之作,有一种思想的穿透力,带着深深的超越之感。上世纪90年代之后,西川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那是他自认为的真正的诗歌写作旅程的开始。至此,他走得比同时代诗人更远。我曾设想过,假如海子不死,他的写作会与西川形成一个大的反差。西川走得远,表现在何处呢?他1992年的长诗《致敬》就是典型。一方面,在形式上,《致敬》超越了诗歌分行的惯例,这一冒险曾引起过很大争议;
另一方面,由于他向现代致敬的书写,带上了叙事的格调,那些怪异的意象拼接,有着神秘化的倾向。从《在哈尔盖仰望星空》到《致敬》,西川有了一个大的转变,那是他从上世纪80年代到上世纪90年代写作转型的见证。诗人从表象的情感宣泄,转向了深度的哲学沉思,虽然都是以语言的创造作为手段,但他毕竟是从一种纯粹的个人情绪抒发,走向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本体探索。

林贤治:思想和思想者篇6


心事开始沿着楼梯攀爬不能喘息,灵魂被烦恼捆绑着占有着。理想驮着生活的重担艰难的飞翔。期盼卷曲的欲望能否在黎明前舒展。因为俗的不够彻底骨子里这才有了些许的清高,是你把我锻造成思想者的深刻我这才有了痛苦的琢磨。不情愿的颠倒黑白的故意,窥探你纯洁的灵魂我无法释怀。谁能不心生忐忑的生老病死谁能心无挂碍的情愿地死去很难,很难。一一年十二月圣翔与秦皇岛

本文链接:https://www.rmfzzx.org.cn/sixianghuibao/1807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4 汇正公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7045725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